首先说明自己的相关背景:自 2016 年开始,最初是每周一次的心理动力学治疗,目前正在进行的是每周四次的精神分析。固然也是受训的必然要求,但我更愿意认为,自己本身也有强烈的意愿去做这样的尝试。

其他答主已经分享了许多改变的部分,我想从动机这个角度做个回答,也就是愿意去做精神分析,并且坚持下来,大概会是什么状况,——在我看来,这或许是首要的差别之一。

也就是说,你愿意投入巨大的代价去做这件“奢侈的事”(简里里语),而它在现实层面上可能并不会那么显然地帮助到你,亦即精神分析不断遭人诟病的地方,它不能立即有助于你的现实功能增强,减缓症状,甚至在一定时期之内导致退行——当你投身进去之后,就会发现,其中金钱只是代价之中太小的一个部分,你必须要有一些决心,才能忍受这个过程带来的痛苦,而且这份痛苦并不是偶或有之的阵痛,它是常常发生的,是精神分析的背景基调。当所谓的“症状”不再那么成为困扰时,坚持下来其实真的时常伴随强烈的自我怀疑。

一个足够好的分析师的陪伴是重要的,但在这之后,你仍然需要忍受分析过程之中的模糊与不确定,需要忍受这个过程是曲折、反复、螺旋深入,而非畅通无阻,甚至不时后退;你需要体会那些前语言期无法表达的情绪,你需要体验想要重复无效模式的挣扎,并且努力在理解之后尝试新的方式;你需要允许自己信任另一个人,甚至在某个阶段依赖 TA,由此才能真正分离。分析也是一个持续的哀悼过程,看到、并且理解那些我们或许并不想要承认的真相:你永远不能与另外一个人真正融合,你所以为的理想化客体并不存在,你的生命最终只能自己负责。

那么为什么你仍然选择继续前行?即使我们都会说是最终的人格整合、灵活、自由让它变得值得,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个答案依然是不同的。这其实也是值得在精神分析之中讨论的话题。

或许你对真相有着强烈坚持(就像弗洛伊德认为治愈人们的就是真相);或许这样一段关系对你来说是重要的;或许你一切都好,但更想要认清自己;或许这真的是你最后的救命稻草……总之,你选择尝试了精神分析,并且在这种体验之中,依靠某种程度的信任坚持了下来。就像开头所说,我认为这可能是经历了精神分析与没有经历过精神分析的人之间首要的不同,至于那些我们体会到的好处其实都是后话了。

我也读到过一些法国分析家的访谈,他们并不把一切变化归结于精神分析。或者像我们常说的那样,它需要两个人的共同努力,自己在其中做出的选择才更加重要。

但是,沉重的是,同样有长达 300 次却失败了(或者至少是不完全成功)的分析。数据表明,10% 的人不适合精神分析,甚至可能恶化。因此,我并不认为次数本身,乃至做过精神分析与否,会是一个判断标准。实际上分析过程本身也在去除绝对判断标准。

本文来自知乎问题“被精神分析分析了300次以上的人与没有被分析过的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回答。